2018年逝去的15位“赛先生”

时间:2024-03-28来自:未知 点击:731

2018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全球热点不断,既有新人新事闪亮登场,也有一代风云人物谢幕离去。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一起缅怀那些在2018年与我们告别的科学大家。

约瑟夫·波尔钦斯基JosephPolchinski

2018年2月2日,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瑟夫·波尔钦斯基因脑癌逝世于自己家中。他自称“生性腼腆、缺乏常识”,但这种性格帮助他后来成为眼光独到的物理学家,不盲目跟风研究,唯独钟爱深入思考弦理论。他提出的D膜理论(D-branes)推动了第二次超弦革命,他撰写的《StringTheory》是弦论研究者的必读书目。2008年,波尔钦斯基因杰出的研究工作获得狄拉克奖章。

冈特·布洛贝尔GunterBlobel

2018年2月18日,一位鲜为人知的德裔美籍细胞生物学家冈特·布洛贝尔因癌症在纽约去世。拥有德国图宾根大学医学学位的布洛贝尔对成为职业医生毫无兴趣,但是着迷于疾病发生机制。他的主要科学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运机制。在上世纪80年代,布洛贝尔经过多番实验研究,提出并拓展了信号肽假说。1999年,由于在“控制细胞内蛋白运输和定位的内部信号”的发现,布洛贝尔独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将所得的全部奖金用于德累斯顿古迹的修复。

斯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

2018年陨落科学家中,最著名的便是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被誉为20世纪继爱因斯坦之后的天才理论物理学家。身患渐冻人症的霍金一生致力于引力与黑洞的研究,他最大的科学贡献是和彭罗斯一起提出奇点定律,以及量子物理框架下的霍金辐射。此外,他还是全球闻名的科普畅销书作家,代表作有《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霍金晚年还在不少影视剧中客串,扮演自己。2018年3月14日,霍金在剑桥家中安然逝世,享年76岁。

补充阅读

林潮:追忆斯蒂芬·霍金|天问专栏

彼得·格林贝格PeterGrünberg

2018年4月7日,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德国物理学家彼得·格林贝格以78岁高龄溘然长逝。格林贝格是研究磁性薄膜和磁性多层膜的先驱。1987至1988年间,他与艾尔伯·费尔几乎同时发现了巨磁阻效应。这一项发现是现代硬盘信息存储能力的核心——得益于该效应,我们能够在越来越小的硬盘中存储海量信息。2007年,格林贝格与费尔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保罗·博耶PaulBoyer

1997年12月,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保罗·博耶因对ATP合酶工作原理的杰出研究,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化学奖证书。11年之后,距离自己百岁生日不到一个月,博耶在洛杉矶的家中因呼吸衰竭,以99岁高龄离开人世。与ATP合酶相伴一生的博耶先后提出两大重要假说:“构象变化假说”(bindingchangemechanism)和“旋转催化假说”(rotatingcatalisis),揭示了生命运转的奥秘。

补充阅读

我们体内的能量“货币”是如何制成的?|诺奖故事

延斯·斯科JensSkou

无独有偶,与保罗·博耶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共享诺贝尔化学奖的丹麦科学家延斯·斯科,也与博耶在同一年、同一周相继去世。拥有医学学位的斯科在大学毕业后的临床实习期间,对麻醉机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深入研究之后,他发现了麻醉剂与细胞膜上ATP酶的关系,并且经过多年不懈研究,终于在1957〜1958年确认了ATP酶的钠泵特性,完成了从麻醉医师到诺贝尔奖得主的华丽逆袭。

补充阅读

斯科与钠泵:麻醉医生到诺奖得主的逆袭

伯顿·里克特BurtonRichter

2018年7月18日,一位曾经掀起过“十一月夸克革命”的科学家安然离世,他就是粒子物理学家伯顿·里克特。1974年,他和他的团队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发现了理论猜想中的ψ粒子。有趣的是,由丁肇中领导的另一个团队,于同一天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发现了相同的粒子,但被命名为J粒子。后来,该粒子被正式命名为J/ψ粒子,里克特和丁肇中也因此共享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粒子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里克特一生淡泊名利,极其乐意与任何人分享自己的技术和观点,鼓励年轻的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观点。

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

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吗?上世纪7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设计并展开了一系列经典的儿童心理实验,通过对儿童延迟满足的研究,阐明了自控力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棉花糖实验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米歇尔亲自攥写了《棉花糖实验》一书,并于2014年出版,书中公布了这个实验的完整观察结果。尽管外界对于棉花糖实验有支持也有质疑,但米歇尔本人始终被誉为“人格心理学的中坚力量”。2018年9月12日,米歇尔于纽约去世,享年88岁。

高锟CharlesKao

2018年与我们告别的还有“光纤通讯之父”——高锟。他在上世纪60年代的研究彻底改变了光纤领域,为信息时代奠定了技术基础。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工程师,看到了一个以光纤为媒介、通过光来连接的世界。200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因其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授予其诺贝尔物理学奖。即便如此,他本人始终很谦虚。他在自传中写道:他的科学突破不是什么“灵感突发”,而是来自多年的反复实验。

补充阅读

高锟诺奖演讲:《古沙递捷音》|经典重温

雷昂·莱德曼LeonLederman

粒子物理学雷昂·莱德曼成果卓著。他在上世纪50年代,通过实验证实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对“中微子束方法及通过发现μ中微子验证轻子的二重态结构”的卓越贡献,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在晚年,为了治疗老年痴呆,他拍卖了自己的诺贝尔奖章来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2018年10月8日,这位伟大的粒子物理学家走完了自己精彩而又漫长的一生。

补充阅读

致诺奖得主:低报酬、超工时,为什么我们要追求科学事业?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Steitz

2018年10月,又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托马斯·施泰茨离我们而去,誉为“20世纪晚期泰斗式科学家之一”。他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施泰茨的研究目标除了解析出大分子结构,还包括所有涉及将遗传信息转录入蛋白质的大分子机制,即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过程。有人认为,他值得被授予三个诺贝尔奖。

多罗茜·切尼DorothyCheney

2018年11月9日,美国灵长类动物生物学家多罗茜·切尼因乳腺癌去世。切尼一生在非洲开展长期实验,研究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认知行为。她认真收集每一只动物的叫声模式和行为表现,攥写成宝贵的资料档案供后人使用。她的研究增加了人们对灵长类动物复杂的沟通和社会行为的理解。

艾芙琳·贝瑞森EvelynBerezin

2018年12月,被媒体称为“复制粘贴之母”的艾芙琳·贝瑞森以93岁高龄与世长辞。贝瑞森设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处理计算机。她的“数据秘书”拥有删除、复制、粘贴、剪切等基本文档编辑功能,是现代Word等文字处理程序的原型。她还是一位勇敢创业的企业家,她的Redactron公司一度成为IBM在文字处理市场上有力的竞争对手。

补充阅读

作家、记者和文员的救世主:“复制粘贴”之母去世

艾里亚斯·施泰因EliasStein

2018年12月23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艾里亚斯·施泰因在平安夜前夕悄然离世,终年87岁。施泰因一生钟情于数学,埋头钻研,终成数学分析领域,尤其是调和分析和复杂分析的权威科学家,以他名字命名的数学概念包括Stein差值、Stein极大原理等。在他的众多学生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华裔数学天才陶哲轩。

三言两语无法道尽每位科学家不平凡的一生。当我们挥手与这些了不起的“赛先生”作别时,不能忘记的是他们不断开拓创新的勇气,以及科学探索的精神。

2018年逝去的科学家,除了文中介绍的15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无法一一列举。如果有读者了解他们的精彩故事,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编辑|金庄维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