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身份?揭秘海龙屯的秘密

时间:2023-12-12来自:未知 点击:109

作者:倬琰

┃小小城池历史壮阔

身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龙岩山上,三面环水、一面倚山。先不论这座城堡是是谁修建,单说这个地势与位置,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绝佳防御利器。

而这个利器,与南宋末年的抗蒙战争以及统治了遵义地区几个世纪的杨氏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写有海龙屯名字的城门】

时间来到1235年,南宋终于不得不直面蒙古大军的威胁。播州也传到了杨氏第十四代杨价[jiè]的手中,由于杨价帮助四川主将赵彦呐打退了将其围困在青野原的蒙古军队,杨氏以及播州被予以重任,成为西南抗蒙的主力。

杨价死后,其子杨文继承其位。1242年,抗蒙名将余玠入主四川,指挥西南地区的抗蒙军队。杨文向余玠提出了"保蜀三策",认为蒙军会绕道云贵地区,直指首都临安,因而建议余玠提早准备,主动出击截断蒙军的道路。可惜这个计策太有预见性,反而没有得到采纳。不过余玠依然委托杨文建造堡垒工事,以防守的姿态等待蒙军的到来。

杨文派出了冉璞、冉琎两兄弟,帮助余玠修建了自南到北一系列防御工事。这些堡垒在蜀东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屏障,阻隔了蒙军从四川直流而下的路线。蒙军因此绕道云南,这让播州不得不直面蒙古大军。

为了抵御蒙军,杨文在朝廷的帮助下在播州城西北的龙岩山上修建了龙岩新城。1257年,这座播州的防御工事正式开始修建,这就是后世的"海龙屯"。

1258年,蒙哥在钓鱼城意外身亡,失去大汗的蒙古不得不停止了进攻。九年后忽必烈夺得汗位再次进攻南宋,在这期间海龙屯被修建完成。有了海龙屯的加入,整个巴蜀地区的防御大大震慑了蒙古铁骑的进攻。蒙古大军不得不如杨文多年前预言的那样,绕道四川,从云南攻下襄阳,这才攻破了临安。

这是海龙屯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亮相,虽然最终未能阻止南宋的灭亡,但却让蒙军的进军不得不饶了一个大弯,让南宋多活了几十年。之后,杨氏带着播州归附了元朝,海龙屯成为了杨氏的城堡与宫殿。

此后的三百多年,杨氏、播州、海龙屯一直平静安定,直到杨氏第二十九代、也是最后一代传人杨应龙,海龙屯第二次、却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中。

隆庆六年(1572年),播州之主的位子传到杨氏第二十九代杨应龙的手上。此时的杨应龙应该并不会想到的家族会终结在自己的手中。

由于杨应龙数次向朝廷进献珍惜的巨木,使得时任皇帝万历对其青睐有加。杨应龙成为杨氏家族历史上官阶最高的后代,万历十五年,受封正二品都指挥使,加封骠骑将军。以这时的情况看来,杨氏家族的辉煌应该会继续延续下去。

一切都从万历十八年开始了改变。这一年,贵州巡抚向朝廷上奏弹劾杨应龙,并列举二十四大罪状,意图一举扳倒杨氏一族。

只不过,由于此时正逢志得意满的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万历皇帝无暇顾及这个平日对自己很恭敬的"兄弟",这次对杨应龙的弹簧也就暂时搁下。杨应龙瞅准时机,向朝廷表忠,愿意戴罪立功,跟随朝廷讨伐丰臣秀吉。

由于日本这次的入侵很快就结束,杨应龙的军队还未走到朝鲜就不得不返回。这也使得杨应龙不得不重新面对弹劾的危机。果不其然,新上任的四川巡抚王继光重新上表弹劾杨应龙,并派三千官兵前去播州缉拿杨应龙受审。

杨应龙哪里肯束手就擒,派并伏击并全歼了捉拿自己的官兵。自知大祸临头的杨应龙向朝廷"进贡"四万两白银,并以自己的次子交给朝廷做人质才保住了性命。

万历二十三年,杨应龙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在原有基础上大肆重修海龙屯,新建了三重城垣、九道石墙组成的军事大本营,并广屯粮草、武器。从后面发生的事情看来,杨应龙从那时就下定了要反叛的决心。

真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其次子不明不白的死亡,这使得杨应龙彻底放下了包袱,正式开始叛乱。从万历二十四年开始,杨应龙率领播州兵横扫云贵、四川、湖广等地,并在万历二十七年屠城綦江。

【平番得胜图】

这彻底惹怒了万历皇帝,他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全面节制四川、湖广、贵州的军事。

万历二十八(1600年)年,李化龙指挥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总兵刘出綦江,马礼英出南川,吴广出合江,曹希彬出永宁,童元镇出乌江,朱鹤龄出沙溪,李应祥出兴隆卫,陈璘出白泥,总共近二十万军队。

海龙屯坚固的防御使得明军在一开始颇遇到了一些困难。不过,由于此时明军的主力进攻手段已不是刀剑,而是威力更加强大的火炮。兵力的巨大差距使得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这注定了杨应龙的失败,纵有海龙屯的天险也无法阻挡住明军的进攻。

五月十八日,明军在海龙囤下轮番进攻,杨应龙命令士兵以滚木、礌石阻挡。仅仅半个月后的六月,明军大破海龙屯大城。

【海龙屯天梯】

虽然杨应龙所在的内城依然坚固,但由于其第一勇将杨珠被明军的大炮击中身亡,无人可用的杨应龙自知回天乏力。六月初六,杨应龙面对败局,在海龙屯中心的大殿里自缢而亡,临死前亲手将海龙屯付之一炬。

播州杨氏就此烟消云散,而海龙屯也因此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直到近四百年后才被人们重新记起。而为了攻破海龙屯,明王朝在这场播州之役耗费了几百万两白银,加上宁夏之役、朝鲜之役,这史称"万历三大征"的三大战役耗光了明朝的国库,给最终明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而从这之后,播州改土归流,拉开了土司制度开始废除的序幕。小小的海龙屯不仅见证了土司制度的消亡,甚至竟成为了一个王朝最终灭亡的重要因素。

┃无心插柳柳成荫

海龙屯遗址的面世,完全是因为一个意外的考古发现。

海龙屯,位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白沙村龙岩山上的一个带有军事防御的土司城址,始建于南宋末年抗元时期,有中国的"中世纪城堡"之称。

1979年,年轻的遵义文物工作人员葛镇亚对遵义的文物进行排查,在探寻到遵义北边的龙岩山时,看到了耸立在山巅的高高关隘,以及深插入云的阶梯。断壁残垣间,一座古城掩映在云贵高原雾气昭昭的山林中。

这座在当地民间传说,由神仙挥舞赶石鞭驱赶巨木石料修建而成的"天空之城",进入了文物工作者的视野。而这座巨大的城堡究竟属于谁,是谁建造而成,又是否如传说所讲埋葬了无数的宝物。这都是人们希望一探究竟的秘密。

海龙屯周围方圆三十公里范围内有三个成规模墓葬群,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这与海龙屯的秘密是否有直接的联系。

2012年另一次意外的考古发现解开了海龙屯的秘密。这年上文提到的杨价的墓葬被发现。而杨价墓葬的修建方式与海龙屯城墙的修建方式竟然惊人的一致。而对其子杨文之墓的发掘最终确定了海龙屯的建造者便是统治了播州七百年的杨氏一族。

这样一个见证了一种制度甚至一个王朝消亡的遗迹,最终竟是因一连串的意外发现而问世,不得不说是命运的捉弄。

┃播州杨氏的兴衰

修建海龙屯的播州杨氏,不仅仅是播州的望族,甚至可以说是播州的"土皇帝"。

杨氏来自唐末泸(今泸州市)、叙(今宜宾市)二州的羁縻州地区迁到播州的少数民族,即为罗族(今彝族)的一支,后裔逐渐汉化。而杨氏是其中的酋豪,凭借着自身的实力成为播州之主。

【播州】

杨氏与播州的渊源得先从唐朝贞观年间说起。唐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39年),废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作为播州州治。这是播州这一地名在历史上出现之始。由于靠近南部边陲,加之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逐渐衰落,无暇顾及边疆州郡,播州从那时起多次沦陷于南诏。

乾符三年(即公元876年),播州杨氏始祖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而自身难保的唐王朝顺势承认了杨端在播州的统治地位,杨氏自此成为了播州之主。而这一主就主了七百多年。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面对已归赵宋的天下,杨氏的第五代传人杨实识时务地归附了宋朝,宋朝在当地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统治权依然归杨氏。因而,虽然天下大变,杨氏与播州却依然没变。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一度废播州、遵义军,但随着靖康一变,北宋消亡,杨氏在播州的统治并没有受到实质上的影响。南宋起始,原本是西南边陲的播州,却一下子成为了北边的抗蒙前阵,因而宋理宗在嘉熙三年(1239年)复设播州安抚司,杨氏播州反而成为了南宋朝廷的倚靠。

因而,南宋末年,播州军为抗元主力之一。这也就发生了上面讲到的杨价、杨文父子战蒙军、建海龙屯的事情。

只是大势不可违,南宋终究抵挡不住强悍的蒙古大军,随着临安城破、南宋灭亡,杨氏也无能为力。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已经传到第十六代、修建海龙屯的杨文之子杨邦宪的杨氏,收到了来自忽必烈的招抚书。与老祖宗一样,对时势看得明白的杨邦宪在两年后的1277年归顺了元朝,播州置安抚司,杨邦宪为安抚使。

杨邦宪死后,其子杨汉英继承家业,播州升格为宣抚司,杨汉英得到了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等地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的管辖权,正式成为了元朝官方承认的播州偶地方土司。

同时,杨汉英协助元朝政府讨伐缅甸,平定宋隆济和蛇节叛军,并最终在1320年征讨卢崩蛮时病逝世于军中。由于这些赫赫功业,杨汉英在死后被追封为播国公,杨氏在播州的统治于元朝达到了鼎盛。

俗话说盛极而衰,对于杨氏来说也同样逃不脱这个窠臼,只是它衰的慢一些罢了。而这一天,终究在明朝来临。元亡之后,秉承着老祖宗的传统,杨氏并没有过分抵抗,而是在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献土降明。杨氏也依然安稳地做着自己的苗疆土司。

直到杨应龙即位播州之主,情况发生了改变。起初,杨应龙与朝廷的关系还很融洽,但随着多次跟随明军征伐,杨应龙开始居功自傲,同时他乖张暴戾的个性最终导致了上面讲到的"平播战役",这场发生在海龙屯的最大也是最后一场战争,最终以杨应龙兵败自杀、海龙屯被付之一炬而结束。

播州杨氏七百年的基业,成在聪明与小心,最终毁在了骄傲与张扬。四朝不倒的杨氏先祖,应该怎样都想不到家族会在杨应龙这个子孙手里、并以这样的方式灭亡。

2015年,海龙屯与湖南老司城、湖北唐崖一起作为土司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坚不可摧的海龙屯不复存在,四朝显贵的播州杨氏也烟消云散。成功震慑了蒙古大军的海龙屯最终也逃不过盛极而衰的结局,曾经保家卫国的先锋播州杨氏最后却走上了叛乱的道路。历史终究会慢慢远去,只能作为人类的遗产去凭吊,但消逝的历史却依然能够带给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曾经多么辉煌,都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