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立法禁止家长体罚孩子:暴力惩罚无效,孩

时间:2019-12-09来自:未知 点击:941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12月3日,根据日媒报道,日本政府将在2020年4月正式出台修改后的儿童虐待防治法,禁止父母体罚儿童。

  其实不只是日本,大家都知道在美国,严重的打骂孩子都是犯法的。

  如果你情绪失控,在公众场合打了孩子一巴掌,第二天你可能就失去了孩子的监护权,孩子会被送去福利院抚养,而你可能会因为虐童罪而被送进监狱。

  事实上,全世界已经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明令禁止父母打孩子屁股,包括以色列、瑞典、芬兰、阿根廷等都出台了相关法律。

  这种趋势让我们越来越思索,暴力惩罚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教育孩子应该如何用更有效的方法?



  |暴力惩罚对孩子的成长有弊无利

  很多家长表示疑惑:不打不成器,不打怎么可能?

  但是即使在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争议,这类法律却慢慢在各个国家落地生根,即便在中国,体罚明显也不是潮流所向。

  为什么不能暴力惩罚?

  去年,美国儿科学会发布了一项政策声明,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体罚,包括打屁股。

  因为专家们发现,暴力惩罚有害,并且无用。

  这种结论并非凭空捏造,事实上,在近年来的多个研究中,研究人员都发现了类似的结论。

  比如,在2016年,杜兰大学健康与行为科学的副教授凯瑟琳·泰勒就在《家庭心理学杂志》上刊文,表示,体罚会增加至少13中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



  其中最主要的风险,就是攻击性行为。

  说白了,就是当你用打骂来惩罚孩子时他们在之后面对问题时,也会用打骂来解决。

  我们会发现,很多具有很强攻击性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都处在压迫之下,父母常常拿孩子泄愤。

  其次,就是认知能力的受损。

  也就是说,一个经常挨打的孩子,通常会变笨。

  因为他的大脑疲于应对压力,而无暇发展出本应该丰富的神经连结。

  再者,是心理问题,以及生理伤害。

  经常挨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暴怒的状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怎么说一句就翻脸了。

  他们容易处于一点就燃的状态,面对他人无意的说辞和冒犯,他们就像冲天炮一样。

  有人会问,那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吗?

  这种激怒状态,就如同条件反射,即使孩子有心控制,但童年形成的刺激会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暴怒、狂躁、焦虑。

  生理伤害就更不用说了,法国儿童基金会的管理人拉米兹认为,那些虐待儿童的案例,80%都是从打屁股而来,因为父母一旦开始使用暴力,就停不下来。



  |情感引导育儿魔法,是代替暴力惩罚的不二之选

  所谓情感引导,就是家长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孩子正确地辨认情绪、表达和处理情感。

  很多孩子长大过程中用哭闹、吵嚷、冷暴力对待父母,就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好情感引导,孩子从小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情感引导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益处:

  ·帮助孩子辨别、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孩子的亲社会力

  ·让孩子学会观察和尊重他人的情感,特别是身边亲近的人正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

  ·减少孩子莫名其妙、不知道如何处理情绪而乱发脾气的现象

  ·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比起暴力惩罚强制性地要求孩子如何做,情感引导更注重孩子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在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在各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教育者和引领者,在子女关系的角色中无可替代,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情感引导必须借助父母的帮助。

  如果父母学会转换教育方式,通过情感引导教育孩子,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表达能力和实现情绪自由都有很大帮助,让孩子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学会共情别人,在提高孩子智商发展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孩子的情商发展,这才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道路的关键。



  |转换教育方式,学会运用情感引导法

  那就具体应该怎么做到情感引导呢?

  1.播下种子

  即家长需要提前且明确地告诉孩子要求是什么。

  但是我们常常在出门前就告诉孩子,却别人家里做客要懂礼貌,不要乱跑乱跳,要记得喊叔叔阿姨好。

  但是到达目的地后发现孩子完全忘记了自己刚才说的话,还是吵吵闹闹、跑来跑去。

  这时家长常常会很生气:你再这样,以后我就不带你出来了。

  但这样就变成了一种恐吓,效果反而更差。

  提前告诉孩子规则规矩是必要的,但是需要反复和孩子说。

  在出门前说一次,路上的时候再提醒一次,到达目的地后再交代一次,这样孩子就知道爸爸妈妈说的是真的,我要遵守。

  2.观察和判断

  家长需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观察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轻易情绪失控,暴躁、焦虑、愤怒、哭闹、难过等,孩子平时最不开心是因为什么?

  这样父母就可以在孩子可能遇到困难时在旁引导孩子,而不是干脆代劳或不理不睬。

  另一个原因是,可以体察孩子的需要,比如孩子怎么也不愿意睡觉,你可能不耐烦就大声斥责孩子,强制孩子睡觉,但是不知道孩子的哭闹可能是因为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可能是因为你白天陪伴不够,所以希望你晚上能多陪陪他。



  3.聆听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可以跟妈妈说说吗?

  我理解你现在很生气,需要妈妈的帮助吗?

  在孩子暴躁、难过时,我们不要和孩子正面交锋,跟孩子说你这不对你那也不对,而是蹲下来,和孩子处于同一水平线,并告诉孩子,我们能理解他的感受。

  这时候孩子会感觉自己被尊重和理解,情绪恢复会更快,并且在聆听和共情过程中,也拉进了亲子关系。

  我们要做到的是让孩子学会辨别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发泄到其他人,特别是亲近的人身上。



  4.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在确认了孩子的感受后,我们接下来还需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通常我们看孩子遇到困难,都会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那样做是错的,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与其直接告诉孩子,倒不如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做更会让他印象深刻。

  你看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你希望玩别人的玩具,那别人也想玩你的玩具怎么办呢?

  没错!我们要学会分享!

  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分享,才真正懂得分享的意义所在。

  家长的情感引导是孩子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关键,而不是通过暴力手段达到暂时的缓解,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才从孩子自身出发,让孩子产生源动力。

  在更多时候关注、观察、倾听和理解孩子的需求,引导和帮助孩子,才能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我是奶果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