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6来自:未知 点击:808
“目前,国务院已公布四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308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许多非遗项目没有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主任刘旗建议,在保护好非遗项目的同时,要挖掘非遗项目的潜力,让非遗项目“活”起来。
一项非遗培训
让35人月增收超1800元
“目前,重庆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44项,非遗传承人40人;公布市级项目511项,传承人711人,各区县也公布了非遗项目2852项。我们正在发挥非遗项目的作用,使之成为旅游和扶贫的重要抓手。”
据刘旗介绍,2018年,重庆市荣玉苗家刺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山东省文化旅游厅和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彭水苗绣”非遗扶贫培训,培训了46名学员,其中建卡贫困户26名,留守妇女及刺绣爱好者20名,培训结束后,学员全部掌握了刺绣基础技能,35名学员与公司签订了长期劳务合同,增加的月收入均在1800元以上。
培训帮助贫困群众增加了一项职业技能,为大部分学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脱贫致富,又传承发展了传统手工艺,为企业培养了合格的员工,达到双赢的效果,群众的参训积极性也非常高。
问题
非遗项目价值未充分体现
据刘旗介绍,近年来,许多地方大力探索和实践“非遗+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多典型经验和显著成,许多传统工艺企业、作坊、合作社主动招收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增收,实现“精准扶贫、技艺传承”双促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但是从总体效果来看,传统手工艺的总体规模和带动能力还比较低,助力扶贫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刘旗说,主要原因是传统手工艺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合作组织不多,多数属于家庭式分散生产,影响力辐射力不强。
但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带动扶贫的优势特别明显:
一是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可以解决更多的贫困人口就业;
二是非遗技艺和项目具有地域特征,容易差异化发展;
三是适合留守贫困人群,主要是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居家、就近就业;
四是非遗技艺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治本之策,一但脱贫,不易返贫;
五是非遗技艺容易实现文旅融合,转化成旅游经济。
因此,利用非遗技艺扶贫,既可以帮助困难群众脱贫、不返贫,又能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议
让非遗项目“活”起来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非遗技艺扶贫,纳入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重点支持,建立项目库,推动其落地见效。”
刘旗说,建立非遗技艺扶贫金融服务体系,实施缓、减、免财税优惠措施,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非遗项目企业,促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尽快做大做强。
刘旗认为,对参与扶贫的非遗项目、企业,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共开展的培训、生产、推广、销售等活动,确保为技艺脱贫群众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加强部门联动,各级扶贫、财政、人社等部门要和文化和旅游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加大对非遗传统技艺的培训投入,根据群众的需求,重点的对建卡贫困户、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举办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训、宣传推广、营销服务,确保脱贫不返贫。
上游新闻记者谭柯